这个大学周边的科技园,每年竟能孵化133个项目……

来源:TOP创新区研究院

图片 | 来自环上大科技园

原创整理 | TOP创新区研究院,FTA Group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在上海,有这样一个地方——

去年一年孵化了133个项目,源源不断涌现新生力量。

要知道,不少大学科技园都面临着“挂牌容易,孵化难”的困境;而它,在三十年里,从校内试点走向全球连接,还在新时代探索出“超前孵化+合伙转化+商业加速”的全新路径,成为大学科技园2.0时代的重要样本。

TOP创新区联盟,近期三次深入环上大科技园调研,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一条融合科研、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创新路径,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环上大科技园,

揭秘这座创新引擎背后的成长逻辑。

TOP创新区联盟成员听取环上大科技园建设

环上大科技园

凭什么成为创新区范本

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环上大科技园的核心主体,自1991年成立以来,一步步走过了中国大学科技园从探索到壮大的全过程:

从1993年被纳入国家高新区,到2003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再到2020年启动“环上大科技园”新发展篇章、2021年建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环上大不断以进化者的姿态,回应时代挑战。

环上大科技园总经理李宇阳讲述科技园发展历程

从TOP创新区联盟的调研视角来看,环上大以大学为主导、市场为驱动、政府为支持,构建起了超前孵化 + 合伙转化 + 商业加速”这一面向未来的创新生态系统,具体来说有3点:

1,路径突破

打破“死亡谷”:科技成果的全链条孵化加速

不同于以往仅停留在成果展示和初步孵化的传统模式, 环上大围绕“超前孵化-深度孵化-成长孵化”三大阶段,搭建了完整的转化体系:

首先是超前孵化,在这种方式下,不等项目成熟才介入,而是深入实验室,识别潜力课题,进行原理验证、概念验证、可行性论证,进而引导资源对接,打通科研阶段到应用前沿;

超前孵化的模式将创新的触角延伸到了人才培养的前端,通过在大学教育阶段就引入创新思维和实践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环上大科技园总经理李宇阳博士强调,

今天的好项目已经需要从大学源头的人才培养初期就开始引导挖掘

再是深度孵化阶段建立小试、中试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的落地;在成长孵化阶段,环上大园区通过众创空间、创新学院、国家级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等多层载体,辅助以专项政策(如“黄金十条”)和特色金融产品(如“科易贷”),助力初创企业完成从萌芽到加速的成长跨越。

“超前孵化-深度孵化-成长孵化”这一体系,打通了高校成果“死亡谷”的生死关,让创新不再困在PPT和论文里,而是加速走向真实的市场与产业。

2,产学研转化:

以龙头企业为引擎,加速科研成果落地

在本次调研交流中,TOP创新区联盟成员与环上大科技园的管理团队、企业代表、高校科研人员等在深入探讨中发现了一个鲜明的亮点,那就是——

龙头企业在园区内所发挥的开放式创新功能。

宝马、百度、诺基亚贝尔等全球领先企业,正通过与高校及初创项目的紧密协作,在环上大搭建起面向未来产业的概念验证平台:智能制造验证中心、新能源验证中心等一系列设施,正在成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的“桥头堡”。

在这一过程中,学界与业界之间的边界被进一步打破。高校的科研资源得以快速对接企业需求,而企业则为科研成果验证与商业化开辟了通道。这种双向链接,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也大大缩短了从原理验证到产业应用的距离。

可以说,环上大正是通过以龙头企业为引擎、以概念验证中心为支点,构建出一套高效协同的产学研转化机制,加速推动着科技成果实现从科研到产业的转化。

联盟成员听取环上大科技园发展情况

3,打破边界:

13大产业基地联动,构建区域创新联合体

更值得关注的是,环上大科技园并未将自己局限于单一园区空间,而是主动向外延展,围绕上海大学为核心,外扩形成了13大产业基地,构建起了区域创新联合体。

在布局上,通过静安、宝山、嘉定三大区域协同,环上大实现了学科优势、城市资源与产业生态的深度整合,精准对接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需求。这也打破了校区、园区、社区、城区之间的传统边界,形成了一个开放、流动、自生长的创新生态系统。

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就会发现,环上大科技园的发展逻辑清晰而有力:

科研成果从源头就被有效孵化 → 项目加速成长 → 产业生态同步构建 → 反哺大学与区域创新。

这是一种从点到链、从链到网的系统性创新区建设路径,为未来大学创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参考。

透过环上大

读懂全球大学科技园2.0时代

当然,环上大科技园取得的成就并不是孤例,TOP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

在全球绝大多数创新区,大学发挥着核心作用。

首先,大学周边一个知识阶层的所在地,天然地更具备有“产学研的广泛连接”。学术界提供知识源头,与在大学周边的产业界(商业界)快速联动,并让学术研究反映行业的需求;企业与博士生、硕士生合作推进研究,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大学在发展和支持初创企业方面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学生天然地更能承担风险,他们更愿意参与新的初创企业的发展,这是推动地方经济和创造就业机会。

比如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圣地,离不开斯坦福大学、伯克利深度孵化出的创业精神与创新飞轮;波士顿的肯德尔广场,正是依托麻省理工学院源源不断的科研溢出,才得以塑造出全球创新密度最高的生态;而英国的剑桥科学园,则以剑桥大学为源头,精密地织就了科研与产业无缝对接的样板网络。

在硬科技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大学科技园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外溢地,更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与资本对接的关键节点。

而如今,随着全球创新竞争加剧,

大学科技园正在从1.0版(自然生长)进入2.0版(系统孵化):

  • 不再等待成果“被动转化”,而是从教育环节提前布局;

  • 不再孤立存在,而是深度嫁接政府资源与龙头企业创新能力;

  • 也不仅仅是孵化单一项目,而是在孕育一整个新兴产业赛道,为未来经济版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环上大科技园,就是这一变革趋势在中国的一种先锋体现。

TOP创新区联盟成员听取环上大科技园发展情况

TOP创新区联盟

致力于做连接全球创新区的

加速器

作为全球创新区深度研究与连接平台,TOP创新区联盟正以系统化视角,持续关注大学科技园的演进路径。

依托于TOP创新区研究院,我们汇聚了来自硅谷、波士顿、纽约、芝加哥等全球创新前沿的案例,集结了政府、企业、投资机构、高校和研发力量,共同探索创新区建设的新算法、新范式。

未来,TOP创新区联盟将以环上大科技园等优质样本为起点:

  • 深化对大学科技园2.0时代模式的研究;

  • 连接全球一流创新生态资源;

  • 为科技型企业与地方政府提供精准的创新区对接方案;

  • 推动全球创新区的融合发展,塑造未来创新版图。

我们相信,在这场关于创新区未来形态的竞赛中,每一个真正懂得系统布局与超前孵化的创新区,都将拥有改变城市命运的力量。

如果你对TOP创新区联盟感兴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