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家书|记忆深处的“蒋妈妈”,战火中川五院孩子们的“家书”

97岁的李红近年因生病,已经很少说话了。

她住在浙江台州的一家疗养院里,被女儿们悉心照护,吃饭靠喂,行动靠轮椅,有时认不出床边的亲人,大多数时候茫然沉默。记忆像水池里的光影,偶尔浮现,又很快沉下去。

但7月23日下午,当侄孙女李蓉问她:“还记得川五院吗?还记得蒋妈妈吗?”李红缓缓地点了点头。李蓉又问:“等你好一点,我们带你回合江看看好不好?”她又缓缓地点了点头。

那也许是她一生中最深的记忆之一。

“川五院”全名为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四川分会第五保育院。1940年夏天,川五院一群一年级的孩子围坐在一起,端正地写下一封信,“我最亲爱的妈妈……现在你在重庆养病还平安吗?我们也很想念妈妈……我们孩子们的学问比从前好得多……妈妈接到我的信,一定要回信来……”信纸上语句稚嫩,字迹歪歪扭扭,有的字写错了划掉重写。

落款处写着“一年级全体敬禀”。收信人是蒋鉴——川五院的院长、老师。她不是孩子们的亲生母亲,却在战乱中为他们撑起一个“家”。

这并不是一封传统意义上的家书。

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在不同的战线失散亲人,却在保育院的屋檐下相遇。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们与照看他们的老师相依为命,彼此温暖。在那里,他们有了共同的家长,也有了一段在战火中的“家庭”记忆。

就像战时儿童保育院院歌唱的那样:“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妈!我们失掉了土地!我们失掉了老家!我们的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军阀,我们要打倒它!打倒它!打倒它才可以回到老家,打倒它才可以见到爸爸妈妈……”

川五院一年级学生写给蒋鉴的信,如今刊登在蒋鉴后人为其制作的纪念网站上。 受访者供图

沿江而逃

李红原本家境殷实,日子过得安稳。抗战爆发前,她的父亲和兄长在镇江经营家具生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李红和兄长的儿子李一家相差6岁,常常一起玩耍。李一家的女儿李蓉保存有一张父亲九个月大时的照片,李一家在家里的花园,穿着小皮鞋坐在摇摇椅中,旁边的父亲穿着衬衫系着领带,两人都笑得很灿烂,上面写着“父亲属望于你”。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后,淞沪会战结束,日军迅速向苏南地区行进,此后常熟、苏州、镇江等相继沦陷。

战事突袭,李红的父亲与兄长又相继因病去世。剩下的女眷们只能沿着长江一路逃难。家业带不走,能带走的只有一些衣物钱财和一沓老照片。

1938年,年仅10岁的李红,在战争重创与家庭变故间,跟随怀有身孕的嫂子,抱着侄儿李一家和尚在襁褓中的弟弟,在兵荒马乱中从镇江启程,挤船、换车、徒步,沿江而上一路逃难至汉口。

逃难路上最悲惨的就是儿童。李一家曾保存一份1992年8月18日出版的文汇报报纸,上面用一个版面回顾了50多年前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的历史。

其中提到,教育家陶行知曾做过估计,当时需要保育的儿童有两千万。“最惨不忍闻的是敌人把一个个的儿童的弱血抽出来,去注射给他们的伤兵。”“还挑选我们的优秀儿童,一批一批运送到敌国去。”妇女战地服务团负责人之一胡兰畦跑遍苏皖一带发现,“到处是儿童的死尸。”

为此,首先行动起来的是中国妇女界。当时武汉汇集了一批国共两党以及无党派的妇女界知名人士,她们为抗战救亡,拯救难童积极活动。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大事汇编》记载,1938年3月10日,在汉口圣罗以女子中学,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大会召开。宋美龄为理事长,李德全为副理事长,邓颖超、史良、沈兹九、安娥等为常务理事。

当天,保育会常务理事制定了收容难童细则。保育会不仅奔赴前线收容流浪儿童,还上街设置收容点,带领保育生现身说法,遇到有病难童,先予以治病并发给馒头,承诺等抗战胜利后会送这些孩子回原籍。

因战乱无力照料,万般无奈之下,李一家的母亲将当时年仅4岁的儿子和10岁的小姑李红送至战时儿童保育院,只为能给孩子找一条活路。而2岁的小儿子实在太小保育院无法接收,只能带在身边。

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武汉危在旦夕。

保育总会不得不提前开始疏散保育生。四川、贵州远离战场又有大山相隔,成为当年难民难童的避难之地。

蒋鉴,被誉为“伤兵之母”“难童之母”。 受访者供图

“蒋妈妈”与保育生们的故事,就从1938年开始。

蒋鉴是浙江定海人,丈夫周明栋是宁波镇海人,他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在汉口开诊所。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鉴加入汉口妇女抗敌后援会,在第五陆军医院义务救治伤兵。她不怕血、不怕脏,常常通宵守在伤员旁边,包扎、止血、喂药,被士兵们私下称为“周太太”“伤兵妈妈”。

蒋鉴在后来撰写的《伤兵与难童》工作记录中提到,1938年初,第五陆军医院也准备转移重庆。医院决定先将重伤将士转移到宜昌,轻伤的暂时留在汉口休养院。五月间,蒋鉴在前往重庆之前,因事从宜昌回到汉口。当她准备再次西行之际,保育会副理事长李德全,也即冯玉祥夫人,托她护送一批难童入川。

白天当老师,晚上当妈妈

保育会派了三位教师,蒋鉴又带了一位护士,1938年5月,五个人带着100名孩子从汉口乘船入川。李红和李一家也在其中。

李一家女儿李蓉记得父亲曾回忆,坐船路上有时摇晃不止,他年幼受惊吓严重,夜里看见黑影便会哭闹,姑姑和老师们就会抱着他轻声安抚。

他们住在装满铁块的下舱。铁块上临时铺了席子,七高八低,像是叠罗汉。蒋鉴提前为每个孩子准备了扇子、药品、糖果和饼干。

老师们轮班照料,每四小时一班,负责洗衣、沐浴,忙得手都泡破了皮。后来,机灵的孩子们想出用脚踩洗衣物,再穿在绳上吊入江中冲洗,既省力,又节省肥皂。

蒋鉴原本只打算护送这群孩子入川,随后返回重庆继续从事伤兵救治工作。但当她准备离开时,孩子们哭成一团,不肯放手。

保育总会的工作人员也劝她留下,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最终决定留在合江,创办第五保育院。为纪念卢沟桥事变,该院成立于七月七日。

川五院初创时一切匮乏。县政府将城南一所庙宇暂时拨作院址。因地势临水,安全隐患大,蒋鉴多方奔走,将院址迁入城区小学旧址,并自筹资金进行修缮。

李蓉说,在父亲的记忆里,保育院庙宇的飞檐之下,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树影之旁立着一个简陋的戏台。台上,有时是孩子们咿咿呀呀在表演,有时是保育院大会。这是他童年里最热闹的片段。

因安置校舍和购买医食用品,保育会拨付的一千元开办费不够用,蒋鉴便向社会各方募捐。她动员朋友捐棉布、布匹,从汉口寄来御寒物资,还自垫费用购买粮食、药品与生活用品,提前囤好,以防物价波动。

这些难童刚入院时,健康是最大的问题。在《伤兵与难童》中,蒋鉴记录,她请医生为孩子们检查身体,结果发现“肺结核七人,贫血三人,气支管炎十六人,疥疮九十人,脓泡疮廿四人,痧眼七十余人”,最危险的是贫血及肺结核的小朋友,面色惨白,骨瘦如柴,花了好长时间医治,最终得以治愈。后来,蒋鉴的丈夫周明栋主动从重庆前来,成为义务院医。每周来院诊治,还自费买慰问品送给孩子们。

身体治好后,紧接着又是学业问题。

蒋鉴的工作记录写到,“八月十五始分班上课。儿童年龄十三岁,虽然不小,但是学力都很差……这里分一二三四年级四班,几位教师,自晨至晚,片刻不停地轮流教读。上课的时候是老师,下课的时候就变为母亲。穿衣啰、洗浴啰,没一样不是躬亲力行。”

附近的邻居们都很稀奇,觉得在这样的学堂,做老师可真不容易。

除了生活照料和医疗管理,蒋鉴还组织孩子成立童军团、参加抗战宣传、义卖捐款、慰问伤兵。孩子们在茶馆和街巷演讲唱歌,讲抗战、骂日军,赢得百姓掌声。她写道:“孩子讲我军胜利,围观的人喜形于色;讲敌寇残暴,听众无不愤怒。”

然而那段童年记忆,也裹挟着战争与饥饿的阴影。

李蓉记得,父亲提到有时候会吃不饱,开饭时孩子们还会争抢馒头。他提过一个“刘叔叔”,从山东逃难来川五院,比他和小姑年长,每次抢到了东西,总会分一点给他们。

虽然合江地处西南腹地,日机轰炸的威胁始终存在。1939年秋,保育总会拨款修建了一道简易防空壕。但院舍狭小,全院师生难以容纳。蒋鉴便将幼儿园和一年级的孩子疏散至六十里外的忠恕湾。那时每逢空袭警报响起,孩子们就迅速排队,按演练程序转移避险。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蒋鉴还想把孩子们全部安插到乡村去。她曾计划在离保育院不远的临江村,修筑几椽茅屋。“预备把最幼少孩子以及年龄较大而能从事小生产的孩子们,去到那里。一方面是幼童省得逃警报,一方面是大孩子们学一点生产技能,最低限度教他们饲养种植之类。”

蒋鉴向优秀学生发纪念品。受访者供图

记忆

多年以后,那段在川五院的生活,成了散落在记忆和照片中的画面。

1939年,中央电影摄影场派导演潘孑农拍摄一部纪录片《第二代》,记录难童在保育院中的生活。这部片子在国内外放映,用以展示战时保育工作的成果,也为争取国际援助。

潘孑农在川五院拍摄的两个月,孩子们不明白这是在干什么的,只知道有人要拍他们。

清晨起床,老师帮他们穿衣,排队盥洗;小号声响起,准备升旗;孩子们白天在操场上唱院歌、唱抗战歌曲、做广播体操;到村里表演抗战节目;在大大的芭蕉树下,听老师讲前线的故事……

当时的孩子们几乎没看过这部片子。李红85岁时,央视《电影眼看中国》栏目组织几位当年的老人观看这部纪录片。纪录片的开头拍下了很多孩子的名字,李红兴奋地指着荧幕中她原来的名字——“李秀英”。

尽管当时的她已经分辨不出影片中哪个孩子是自己,但镜头之外,一些生活细节已经刻在记忆里——那时的保育生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彼此照应。

李红刚入院时身上生疮,保育院会烧一大锅热水让孩子们洗澡,热水烫过才能止痒,否则就会被抓破。个子小的她舀不到热水,一位大她两岁的保育生刘玉带每天帮她拎水。他就是李红曾经跟孩子们提到过的“刘叔叔”。

在李一家留下来的资料中有一本照片集,是1996年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院图片集》,记录了全国各个保育院孩子们的生活。

其中有一张川五院拍摄于1940年冬天的全家福合影。李蓉记得父亲和姑奶奶曾讲述过这张照片背后的趣事。在拍摄时,年仅五岁的李一家也许是想妈妈了,总是哭闹,老师们便塞给他一块大饼。李一家蹲在最前排的中间,专心啃着大饼,他的身影也被定格在那个历史瞬间。

1940年冬天,四川省合江县第五保育院全体师生的合影留念,李一家坐在第一排中间。 受访者供图

镜头之外,保育院的日常也被蒋鉴凝结成了文字。

1939年12月15日,在任职川五院义务院长一年多以后,蒋鉴写下《一个新的试验》,总结实行“保教合一”改革方案后的成果。此文于1940年发表于陶行知创办的《战时教育》第七期。

蒋鉴在文字中描绘的,正是那个充满温情与秩序的生活画面。孩子们按年龄分组,师生同吃同住。当暮霭笼罩江边,灯影摇曳的时候,晚会上清脆的歌声流淌在保育院的各个角落。

但在这份忙碌与温情背后,蒋鉴的身体却渐渐撑不住了。1940年7月,她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不得不住进重庆歌乐山中央医院接受治疗。住院期间,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长宋美龄女士致电医院要求全力治疗。

术后不久,蒋鉴因思念难童而回合江养病。在她病危期间,保育院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们轮流侍奉。

然而病情恶化迅速,1940年10月5日,蒋鉴去世,年仅38岁。

临终时,蒋鉴口授一份遗嘱。她嘱托将此前伤兵共同赠她的“金质纪念章”拍卖,所得款捐给战时儿童保育会作为基金。她还叮嘱保育院其他老师:对难童要抱有“慈母心肠”,不可因孩子顽皮或学力不足而灰心;保育工作者应反省自身是否尽力,并强调“公费切莫糜费,尽要用在儿童身上,如此方能无愧于国家”。

遗嘱最后写道:“鉴病自知不起,请吾同志同事,继续鄙志而光大之,以期造成第二代国家新生命,鉴虽殁,可无憾矣。”

蒋鉴写的关于抗战以来的工作记录,这份手稿一直由周明栋及家人珍藏。 受访者供图

重逢

蒋鉴逝世后,1940年11月10日,合江各界举行追悼大会。

11月20日,重庆各界集会追悼,宋美龄向追悼会赠送“精神不死”横匾。各大报刊纷纷刊发纪念专刊和社论,邓颖超亲自撰写《痛悼蒋鉴》,刊登于《新华日报》。

此后川五院又经历两任院长共六年时光。1945年抗战胜利后,当年底,重庆总会发布保育会复员计划与儿童领回办法,并限1946年3月底全部结束。至此,“战时儿童保育会”退出了历史舞台。

因战争散落在保育院的孩子们,又各自踏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李红和李一家都回到原籍浙江,继续他们的学业。

1949年6月,21岁的李红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李一家则在国家资助下,接受了大学教育,后来成长为海洋领域的高级工程师。

当年参加远征军投入抗敌前线的刘玉带则与他们失去了联系,保育院时期情同手足的情感也被封存。

蒋鉴故居,位于杭州市东太平巷3号。 新京报记者 李聪 摄

直到1988 年,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战时儿童保育会50周年的大会,全国各地的保育师生代表500多人聚会北京。之后,全国各地的保育师生相继成立了联谊会。

自那时起,《难童》《烽火》《摇篮》《保育生通讯》等杂志开始在保育生之间发行。李蓉的父亲李一家珍藏了这些杂志,整整齐齐摞在一起,临终前交到女儿手里。

这些杂志最初多为寻人启事,寻找失散多年的保育生。随后内容逐渐转向对保育院生活点滴的回忆与感怀,记录那些年共同度过的时光。接着不可避免地出现讣告,以及缅怀逝去朋友的悼念文章。

在保育生联谊会的帮助下,刘玉带重新联系上李红。1989年初夏,李红终于在杭州机场等来阔别已久的刘玉带。那一年,两人都已60多岁。两人在机场相拥而泣。

李蓉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学生时代,她就萌生把它们写下来的念头。

直到工作以后,她才开始真正提笔,聆听父亲和姑奶奶的叙述,一点点拨开尘封的往事,将那些几乎被时间吞噬的细节重新拼回原位。

李蓉告诉新京报记者,父亲曾经最大的愿望是找到自己的亲生母亲,然而直到八十八岁离开人世也终未能实现,成为一生永远的遗憾。

在父亲的记忆中,他的母亲曾经冒着大雪到学校看过他,母子俩在寒风中吃了一碗馄饨——那是他们此生最后一次相见。

说到这里,李蓉几次哽咽。她明白,父亲很少诉说悲伤,即便说起,也十分平静,但并不是因为没有,而是已经将它深埋心底。

2018年,她以保育院为背景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秋水长天梦归舟》。这本书以父亲和姑奶奶为原型,还参考了蒋鉴的相关经历,她希望那段时代变迁与民族存亡大背景下的个体命运不被遗忘。

“父亲和姑奶奶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在战乱中当亲人无力保护他们时,他们遇到了胸怀大爱的妈妈们。”李蓉感慨,他们的经历是当年无数保育生的一个缩影。

采访结束后,李红的女儿们发来两张照片,是她们在整理母亲旧资料时发现的,那是她收藏的一份手抄悼念蒋鉴的歌,纸张已经泛黄。

那首歌写着:“杜鹃伴着凄雨在鸣唱,可数不尽我们的悲伤。啊,伤兵的母亲,在这血红的季节里,你走了,走得那么悄然。你为战士裹起了创伤,看着他们重踏上战场。啊,第二代的保姆,你高兴地笑了,笑声里蕴蓄着胜利的音韵……”

新京报记者 李聪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陈荻雁

发布于:北京

上一篇:惊人的“煤气灯效应”:不停消耗你的人,关系再好,也要远离
下一篇:早安问候引发热议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