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汽拟入股零跑10%,为何要选择投资零跑?未来可能会如何合作?

中国一汽入股零跑10%:一场“老将”与“新锐”的双向奔赴

8月,中国汽车行业迎来一场重量级合作:国有车企巨头中国一汽拟以10%的股权比例战略投资新势力品牌零跑汽车。这一动作不仅刷新了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合作深度,更折射出新能源赛道加速整合的必然趋势——当老牌车企亟需技术破局,而新势力渴望资源护航,“联姻”便成了双赢的最优解。

一、一汽的焦虑:新能源转型的“生死时速”

一汽旗下红旗、奔腾两大乘用车品牌,2025年1-7月新能源车销量数据暴露了其转型困境:定位高端的红旗累计销售新能源车仅4.5万辆,而奔腾品牌虽以低价车型(如奔腾小马)贡献了7.25万辆新能源销量,但始终难逃“低端化”标签。在消费者眼中,一汽新能源产品存在感薄弱——以MPV市场为例,当家庭用户对比腾势D9、零跑C16等热门车型时,红旗新能源甚至未被列入备选清单。

核心痛点在于技术短板。一汽在燃油车时代积淀深厚,但在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新能源核心领域尚未建立优势。面对“卷生卷死”的价格战与快速迭代的技术竞赛,一汽急需“外援”补课。

二、零跑的底气:全域自研炼成“硬科技”招牌

零跑被一汽相中的关键,是其独特的“全域自研”基因。作为少数坚持核心零部件高度自产的新势力,零跑实现了电驱、电池包、智能驾驶等超60%核心模块的自制,构筑起技术护城河。这种“啃硬骨头”的模式,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亮眼成绩单:

  • 交付量:22万辆新车
  • 营收:242.5亿元
  • 毛利率:14.1%
  • 盈利里程碑:首次半年度净利润转正

这份成绩单,让零跑成为新势力中罕见的兼具技术厚度与盈利能力的标的。对一汽而言,投资零跑不仅是“买技术”,更是为“All in新能源”战略注入一剂强心针。

三、未来合作:从技术共享到全球市场的“组合拳”

双方合作早有伏笔。今年3月,一汽与零跑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而此次股权合作将关系推向更深层次。从现有信息看,三大方向已浮出水面:

1。 技术平台“反哺”一汽高端车

零跑的B平台将成为一汽新车的技术底座。首款合作车型红旗G117(纯电/增程双动力)已启动开发,计划2026年通过一汽渠道出口欧洲及中东。零跑自研的电驱系统、智能座舱等模块,也获得一汽定点采购,未来可能覆盖红旗、奔腾等多品牌。

2。 供应链整合压成本

零跑凭借零部件高复用率与自研能力,在成本控制上独具优势(如同级车型价格低15%-20%)。双方共享供应商后,采购规模扩大可增强议价权,而一汽成熟的零部件体系与零跑高效生产模式结合,有望在“价格战”中打出“高性价比”王牌。

3。 渠道互补拓市场

  • 国内:零跑可借助一汽超2000家渠道网点下沉市场;
  • 海外:一汽将复制零跑与Stellantis的合作模式——利用后者海外渠道快速铺货。红旗G117试水后,更多合作车型或借船出海。

四、行业启示: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生存辩证法”

这场合作背后,是新能源淘汰赛下的生存法则重构:

  • 于传统车企:单打独斗难破技术困局,投资新势力成为“赶工期”的最优解(参考大众入股小鹏、Stellantis联姻零跑);
  • 于新势力:盈利压力与淘汰危机下(如威马、高合倒下),绑定传统车企意味着获得资金、供应链与渠道的“生存保险”。

正如零跑研发人员的感慨:“终于被看见了。”而一汽需要的,正是零跑这份“啃硬骨头”的能力。若双方能真正打通技术共享与资源协同,这场“老将 新锐”的联姻,或将在新能源下半场改写战局。

结语

一汽与零跑的合作,远不止于资本层面的10%股权交易。它既是传统车企转身的“技术捷径”,也是新势力穿越周期的“资源跳板”。当红旗G117驶向欧洲港口,当零跑电驱系统装入一汽生产线,这场双向奔赴的价值,才真正开始释放。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