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听港股基石轮的国资LP,越来越多了
分类:股票
来源:投中网
发布时间:2025-08-22
港股基石轮越来越火了,至少从数据看是这样的。
今年上半年在投中嘉川团队的调研中,不止一次听到国资LP对港股基石轮的关注。这或许不难理解,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募资额在全球总量中占比达24%,一举超过纳斯达克与纽交所,重新夺回阔别四年的全球冠军宝座。其中,宁德时代更是狂揽356.3亿港元,成为今年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一起IPO交易。而在这些IPO的背后,基石投资者的地位越来越醒目。2018年还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引入基石投资者,而今年(截至7月10日)49家港股IPO中,有42家企业引入基石投资者,比例达到了85.7%。更值得注意的是,有16家地方国资成为13家企业的基石投资者,总计投资金额25.57亿元, 参与者数量同比增长了33.3%;投资金额同比上涨65.9%。而且随着今年港股IPO持续升温,地方国资参与基石轮的数据,超过历年平均水平或成事件。基石投资者为何逐年提升?地方国资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被投企业是否搬迁或设置分支机构?这些问题无疑是上述国资LP最为关心的话题。基石投资已经“标配化”港股基石轮越来越火了,至少从数据看是这样的。投中嘉川CVSource显示,2018年仅有26.5%的港股新股引入基石投资者,但到了2025年(截至7月)这一比例已高达85.7%,8年间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
这意味着原本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会参与的基石投资,已从“锦上添花”变为“发行必要条件”。无论是出于提升募资确定性、带动市场认购情绪,还是压低波动与破发风险,引入基石投资者几乎成为每个拟上市公司与其承销商的共识动作。对投资者而言,参与对优质标的的基石投资所带来的财务回报也相当可观。我们在2024年6月1日至2025年7月10日之间的97宗港股IPO案例中选取了51家上市时长超过 6 个月的企业进行了数据分析:
结果表明,39家设有基石投资者的企业,在IPO半年后,有20家股价都上涨了,涨幅中位数达 15.16%,平均增幅飙升至49.08%。12家无基石项目则截然相反,中位数跌幅扩大至-20.30%,平均亏损加深至-9.22%,仅3家录得正收益。再来看看不考虑6个月的禁售期的情况。截至7月10日,今年42家IPO的企业引入基石投资者。31家股价较发行价上涨,占比86.1%,21家最大涨幅超50%。其中,映恩生物-B、古茗、蜜雪集团、药捷安康-B、布鲁可、赤峰黄金等10家公司股价最大涨幅超过100%。可见不论是对企业而言,还是对基石轮投资者而言,这似乎是一件双赢的事。一方面,企业需要基石投资者来带动市场情绪,降低破发风险;另一方面,投资者也能够通过基石轮投资获得高回报。这也解释了基石投资者为何在几年间迅速成为港股IPO的主要参与者。16家地方国资参与,13家企业基石轮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地方国资LP对参与港股基石轮的有了更多兴趣。而且从统计数据来看,这种兴趣正悄悄转化为真金白银。先说历史数据。从2018年至今已有150起地方国资基石投资事件,累计金额超268亿元,平均每年有20余家国资参与,每年投资超30亿元。
从投资金额上看,2022年是国资基石投资的顶峰,总计投资金额达到了64.50亿元,较2021年的23.69亿呈现翻倍增长。这一现象与2022年市场整体的低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有些难以理解。要知道,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降速在2022年严重影响了香港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其中IPO融资规模较2021年下滑68%,IPO企业数量也出现了超20%的削减。基石投资者总数由2021年的367家锐减到163家,总投资金额从648.16亿骤降至313.55亿,均出现腰斩的现象。后来我们发现,可能正是2022年港股IPO市场存在巨大不确定性,才将国资基石投资者推到了“保发行”的前台——他们在其中扮演着稳定市场的重要角色。此外,从行业上来讲,当年在港股募资最多的是新能源产业。其中零跑汽车募资62.79亿港元、中创新航募资101亿港元。这些企业直接推高了当年整体募资金额。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狂飙突进之下,多地国资选择通过IPO阶段的基石投资积极加码本地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布局。其中,零跑汽车一家公司就获得了浙江金控、金华金投等机构超20亿元的基石投资,合肥北城建投和江门市新能源投资也在中创新航的IPO过程中总共投入了超10亿元……产业热度推高了地方国资参与相关企业基石轮的积极性,这也是2022年国资投资金额成为历年最高的原因之一。今年上半年,则有16家地方国资背景的基石投资者参与了13家企业的港股IPO,总计投资金额25.57亿元(见下表)。
而2024年同期的数据是,有12家地方国资参与了9家企业的基石轮投资,投资金额15.41亿元。所以,今年参与者数量同比增长了33.3%;投资金额同比上涨65.9%。不论是地方国资参与数量还是投资金额,2025年超越2024年全年都将是大概率事件。而且我们预计,随着港股IPO的持续火热,今年地方国资参与港股基石轮的数据,将会超越历年平均水平,成为仅次于2022年(投资金额)和2023年(地方国资数量)的一个次高峰。所以从整体上看,地方国资对港股基石轮投资的兴趣的确在不断上升。地方国资入局,这笔账该怎么算?地方国资LP能够持续出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产业动机。在我们与国资LP交流的过程中,不止一次被问及,“港股基石轮的被投企业有多少发生了迁移?”“是否有相关产线落地在投资方当地?”总之,用资本力量推动地方产业生态发展,才是其根本目的。后来我们调取了相关数据,投中嘉川CVSource显示,历史所有港股上市企业注册地变更共出现14 起案例,排除掉其中8起将开曼群岛调整为国内地址的情况,发生省份迁移的只有6起。这6起分为两种变更模式:其一,上市前联动模式。如一脉阳光(2024年6月)、派格生物医药(2025年5月)等案例显示,企业先行将注册地址迁入新省份,随即引入该省份具有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为后续上市做准备。其二,上市后迁移模式。以声通科技(2024年7月)为例,该公司在完成港股上市后,因引入武汉当地国资企业作为基石投资者,随后将注册地址迁至武汉市。但即使是第二种模式,我们也倾向于认为企业与投资方早在上市前就已经将迁址洽谈一致。
虽然注册地变更不多,但是企业在当地落地生产线或分公司的不在少数。比如上述提到的中创新航,2022年底港股IPO,但在2022年1月已经在江门投资200亿元,规划了年产能25GWh的电池生产线。当然,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前不久刚在港股上市的宁德时代。作为今年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一起IPO交易,宁德时代不仅在融资金额上傲视群雄,其对基石投资者的吸引力更是一骑绝尘。本次IPO,宁德时代一共获得23家基石投资者的投资,这其中便包括了洛阳科创5000万美元(约合3.90亿港元)的认购,约占此次发售股份的1.25%。洛阳国资和宁德时代的合作其实早在4年前就已经拉开序幕。2021年4月,宁德时代旗下全资子公司与洛阳国资控制的洛阳钼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确保在关键钴资源上拥有稳定合规供应来源。2022年,洛阳国资以其持有的洛矿集团100%股权作价267.49亿元增资宁德时代子公司四川时代。交易后,宁德时代通过洛矿集团间接持有洛阳钼业24.68%的股份,成为洛阳钼业间接第二大股东。宁德时代通过与洛阳国资合作,保证了在关键锂、钴、镍、铜等新能源金属资源上拥有稳定合规供应来源,巩固了电池生产供应链韧性。作为回报,自2022年起,宁德时代总计为洛阳中州时代生产基地投资超320亿元,共分四期建设。其中,一期、二期已开始生产,今年开工的三期、四期项目总投资180亿元,目标2026年10月底建成投用。这些投资带来的回报已逐渐显现。今年上半年,洛阳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865.7倍,预计25年洛阳新能源电池产业的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让洛阳在GDP排名上重回“中部非省会第一城”。今年5月,洛阳国资对宁德时代的基石投资是双方“友谊”的延续。国资通过绑定产业链头部企业,以“资本+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为地方产业升级与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助力。而且就财务回报而言,宁德时代目前价格404港元/每股,与港股IPO发行价263港元相比,已经上涨了50%以上。不论是算大账还是小账,洛阳国资都获利不菲。从宁德时代的案例也可以看出,国资LP对参与港股基石轮抱有兴趣,是因为背后有一本关于地方产业生态的大账要算。当然另一方面,正因为要算一笔大账,所以他们也不会只因为财务回报而迅速提高出手频率。保持持续地关注,稳定且渐进地投入,应该是未来的趋势。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