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岁前完成这四件事,晚年必定多福多寿!现在做还不晚
清晨的菜市场,地面还湿漉漉的。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傅,在豆腐摊前停了好一会儿。
他微微弯下腰,用手指轻轻按了按雪白的豆腐,对摊主说:“给拿这块水嫩的,我家老伴牙口不如从前了,这个她好入口。”
掏钱时,他摸出一个洗得发白的棉布袋子,动作不慌不忙。
看见我站在旁边,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像是解释又像是感叹:“你说怪不怪,活到七十岁,反倒不知道怎么过日子了。天天琢磨下一顿吃啥,像个刚过门的新媳妇。”
这话说得轻,却在我心里搁下了。
我认得他,退休前是厂里技术最好的八级钳工,徒弟带出了一批又一批。
一儿一女也争气,都在外地成家立业。
在别人眼里,他该是享清福的时候,可他却说,夜里常常睡不着,总觉得这一辈子,好像没几天是真正为自己活的。
这份困惑,我们这代人多少都懂。
忙忙碌碌几十年,心思都在父母、爱人、孩子身上,轮到自己时,反倒生了荒草。
从六十岁走到快七十的这十年,我经历了不少,也琢磨出点道理:要想晚年过得心安、有滋有味,在七十岁这道坎之前,有四件事,得咱们自己亲手安排好。
一、学会“翻篇”:别让陈年旧事,压弯了今天的腰
去年清明,细雨蒙蒙,我去给岳父扫墓。
在墓园那棵老槐树下,遇见岳父生前的老棋友。
老人独自坐着,身影在雨雾里显得单薄。
他手里摩挲着一枚磨得光滑的象牙棋子,低声说:“那年,你岳父走得急,我们最后一盘棋,没下完。后来我搬了家,再回来,人已经不在了。这盘没结局的棋,就成了我心里的一个结,堵了很多年。”
那天,他就在岳父墓前,慢慢摆开棋盘,一个人,对着空石凳,沉默地移动棋子。
“到了这个岁数,很多事都看开了,就这点遗憾,像根小刺,扎在心里。今天来,就是想跟自己说开了,这盘棋,到此为止。”
这件事让我想了很久。
我母亲退休前是小学老师,管学生很严,一辈子扑在工作上。
晚年她常看着我三岁的照片出神,照片里我戴着朵小红花。“你看你笑得多开心,可我当时带毕业班,连给你拍照的工夫都没有,这张还是你姥姥拍的。”
这份愧疚,她念叨了好多年。
直到有一天,她非要妹妹陪着,坐长途车回老家,紧紧抱住我近九十岁的姥姥,声音哽咽:“妈,那些年,辛苦您了,也委屈孩子了……对不住。”
和解,不是跟谁认输,是给自己松绑。
谁心里没几件后悔事呢?
对父母的亏欠,对伴侣的疏忽,对朋友的伤害,或是年轻时走错的路。
这些“旧账”不清理,就像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压得人走不动道。
七十岁前,得学会“翻篇”。
不用等什么黄道吉日,也许就是今天,给心里惦记的人发条消息,或者,就安静地坐下来,对自己诚心说一句:“都过去了,我原谅你了,也放过自己。”
卸下担子,晚年的路才能走得轻快、踏实。
二、攒下“感情家底”:别等亲情冷了,才想起添柴
我家楼下有对老夫妻,前不久庆祝金婚。
那天的热闹劲,至今还记得。
儿孙满堂,笑声不断。
老爷子高兴,拿起话筒唱起年轻时的歌,虽然有点跑调,但那份心意让所有人都鼓掌。
孩子们在厨房忙活,孙辈们跑前跑后拍照。
老太太坐在中间,悄悄擦眼角,对我说:“我这一生,最得意的不是攒下多少钱,是到了这个岁数,孩子们还都愿意围过来,这屋里的热气从来没散过。”
他们有个坚持了十几年的规矩——每月十五,是雷打不动的“家庭日”。
不吃什么贵的,就是家常菜,一壶茶,几盘瓜子点心。
大家坐在一起,聊什么都行,儿子说说工作烦恼,女儿讲讲带孩子的事,老两口就回忆年轻时的故事。
起初孩子们也觉得是形式,时间长了,这成了全家的念想。
老太太说得好:“家是讲情的地方,情分,靠一点一滴的陪伴攒起来。”
这让我很有感触。
我以前也觉得,儿女成家了,父母要“识趣”,少插手,免得讨人嫌。
但我一位亲戚的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她早年一个人拉扯大两个孩子,孩子出息后,她怕添麻烦,有事总憋着,结果反而因为一点财产小事,让兄妹生了隔阂。
后来她明白了,开始主动创造机会交流,每年春节,她都拿出老相册,给孙辈讲他们爸妈小时候的趣事,讲家族的老故事。
在笑声里,那些看不见的隔阂,慢慢就化了。
家的温暖,得不断添柴火。
七十岁前,咱们要做的,就是用心经营这份情。
多打电话,常聚聚,耐心听孩子倒苦水,也坦然说说自己的需要。
让家成了个能放心歇脚、什么都敢说的地方。
你会发现,孩子需要的往往不是你的钱,而是你真心的理解、支持和陪伴。
三、找到一件“拴心”的事:别让日子过得像晾白开
我们社区有位“传奇”老太太。
她六十岁退休,从零开始学油画。
十年过去,她的画挂满了家,有一幅画故乡黄昏的画,还被群众艺术馆收藏了。
“年轻时就喜欢,可那会儿为家庭、为工作,一放就是几十年。”她一边调色一边告诉我,“刚退休时,心里空得慌,女儿劝我找点事做,我才想起这个梦。开始连笔都拿不稳,现在,我能对着晚霞画一下午,心里特别静,特别踏实。”
更难得的是,她组了个“银发画友会”,每周出去写生。
有回突然下大雨,她们索性在亭子里画雨中的荷花。
有路人拍下来传到网上,很多人点赞,说:“这就是我想要的老年生活!”
这事让我对“享福”有了新认识。
以前总觉得,老了就该清闲,晒晒太阳、看看电视就是福。
我老伴有阵子常望着楼下花园里活动的老姐妹发呆,嘴上却说“吵得慌,没意思”。
我悄悄给她报了个剪纸班,开始她还怪我乱花钱,可现在,每周两次课成了她最大的盼头。
她戴着老花镜,小心地把红纸变成活灵活现的花鸟,脸上有种好久不见的专注和光彩。
她还会得意地给我看:“瞧,我这手还不笨吧?”
人活着,得有个真心喜欢的“念想”。
这念想,可以很大,比如学门新手艺;也可以很小,比如精心养盆花,或者把一首老歌唱好。
它不图名利,就图个心里乐呵、充实。
七十岁前,一定得给自己找这么个“念想”。
它会让每一天都有盼头,让平凡日子发光,让生命从“熬着过”变成“过着瘾”。
四、捂热“老友情”这坛酒:别让岁月凉了最暖的滋味
去年秋天,我参加了高中毕业四十周年聚会。
当年的同学,如今都白了头。
最捣蛋的男生,成了稳重长辈;最害羞的女生,也当了奶奶。
可奇怪的是,大家一坐下,几十年光阴好像一下子缩没了。
“还记得吗?高三冬天,咱们几个在教室后头用煤炉烤红薯,弄得全是烟,被教导主任抓个正着!”一个老同学举着茶杯笑喊。
“咋不记得!就你第一个把我卖了!”另一个拍着他肩膀,眼里全是年轻时的光。
那一刻,满屋子的皱纹都笑开了。
告别时,当年坐我后边的女同学,悄悄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下个月天好,一起去新开的湿地公园走走?你借我的《青春之歌》,我还留着呢。”
我心里一暖。
是啊,也许平时各忙各的,联系少,但真感情,像埋深的老酒,不怕年月,越陈越香。
我有个认识五十多年的老友,前年大病一场,住院时,我们几个老哥们轮流去陪他聊天、打气。
他后来好了,动情地说:“躺病床上那会儿才真明白,什么叫‘老友如灯’。平时不显,可到人生最暗的时候,他们带来的光亮,什么都比不了。”
维护老友情,不用太复杂。
我有个笨办法:建个老友群,看到有趣的、有用的,随手分享一下;谁过生日了,群里一起道个福;听说谁身体不好,打个电话问问,或者约着一块去看看。
不用天天聊,但得让对方觉得:“我还在,咱没走远。”
这份经过时间沉淀的情义,是晚年最宝贵的东西,能赶走孤单,暖和日子。
结语:七十岁,才是好日子的开始
前段时间,网上看到一位七旬老人的视频。
她穿着得体旗袍,在落满黄叶的银杏道上从容走路,身板笔直,笑容自信。
配文是:“我的前半生,为家庭、为责任活;后半生,要为自己,活出光彩。”
这话引起好多共鸣。
其实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她们提前想明白了:把旧事理顺了,把家暖好了,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事,也留住了老朋友的暖。
我今年六十八,正朝七十去。
如今每天清晨打太极,上午看书练字,下午有时去老年大学听课,晚上陪老伴散步,或跟老友通电话。
日子充实也平静。
前几天,老伴还笑着说:“看你现在,比我刚退休那会儿精神头还足,整个人都透着舒坦。”
人忙活一辈子,图个啥呢?
或许就图走到古稀之年,回头看看,心里能满满的、坦坦的,能对自己说一句:“这一生,有遗憾,但总体看,我认真活了,尽力爱了,心里没亏欠,也不害怕。”
所以,老伙伴们,真别再等了。
时间不等人,就从现在,从眼前能抓住的每一天开始,用心做好这四件事:
把过去的包袱解开放下,轻松点;
把家里的炉火烧得旺旺的,暖和点;
给自己找个眼睛会发亮的爱好,有趣点;
把老朋友的情谊重新捡起来,热络点。
这样,当你七十岁那天,安安稳稳坐在洒满阳光的窗边,喝着茶,感受着身边的烟火气和心里的宁静,你一定能露出满足的笑,真心觉得:这辈子,值了。往后的日子,更有奔头,更有味儿。
您觉得在理吗?您正在为晚年生活做哪些准备?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和故事。
发布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