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KnowYourself
前几天收拾屋子,在书架上翻出一套贴纸。包装还在,一张都没用过。
我早已忘记了它的存在,但当年,它是我好不容易才抢到的联名限量款,总想着这么珍贵的贴纸一定要留着装饰最特别的东西,一直舍不得用。现如今找出来,贴纸已经泛黄开胶,没法再用了。
看着手里的贴纸,发现自己有很多类似的经历。
拍立得里的相纸舍不得用,最终放久了坏掉了,却错过了很多想要记录的瞬间;
很早就加入待看清单的电影却一直没有看,终于有了时间,当时的热情却早没了,一点也提不起兴致……
从小到大,我们常会因为珍惜,而把一样东西收藏起来,觉得好东西要留到最后享受,可现在回过头去看,却发现很多原本可以在当下获得的最直接的快乐,自己其实直到最后也并没有享受到。
不禁怀疑,如果当时不顾后果地把它「挥霍」掉了,是不是更快乐?
最近刷到过这样的一句话:不要焦虑 2 小时和 8 公里以外的事。
我们似乎总是在为未来做打算,这本身并没有错。可那些深谋远虑的犹豫,又有多少最终变成了追悔莫及?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有些时候,尽情体验才是真正的珍惜。
占有不等于拥有——
与珍惜有关的 3 个迷思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或许还有人记得,2015 年,一名女教师写下了这封后来风靡互联网的最短辞职信,而后真的搭火车,踏上了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十年以后,记者再次采访了这位放弃了人们眼中稳定工作的自由主义者,10 年间她换过城市、开过客栈,最终却又回到了老家郑州,结婚生子,过上了人们眼中的平凡生活。很多人笑她折腾一通「回到原点」,但她却觉得:遗憾可能会有,但是不多,但后悔肯定没有。
那些嘲笑她没有珍惜时光的人,其实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势——只以结局「好坏」来判断选择正误,而忽视在过程中收获的生命体验的价值。
人类对如何好好「珍惜」,还有很多类似的误解。
❎ 误解 1:将「占有」
等同于「拥有」
当物品被使用时,其价值才真正完全体现。
买到喜欢的东西不舍得用,小心翼翼地留起来,那只能获得这个物品的交换价值,即它对应的金钱价值;
只有实际使用它,由它带来愉悦、便利或体验,才能真正拥有它的使用价值。
把占有交换价值当成最终目的,却忽视了没有真正使用它,它就只是一件与自己无关的「物」。
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存在的真实,是在当下被体验出来的。也就是说,想要「拥有」某个东西(或生活的某段时光),只有在它被充分感知和使用的瞬间,才能将「占有」兑现成「拥有」,让它真正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 误解 2:物品有无限的「保质期」
留着也不会影响它的价值
尽管不像食品一样有明确的保质期,那些看似不会坏的物品,其实也有着心理层面上的「保质期」。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享乐适应(Hedonic Adaptation),是指人们在经历很愉快的事情后,情绪波动会随着时间逐渐回归到一个稳定的幸福基准线。
这意味着,即使是令人兴奋的购物行为,带来的快乐也是短暂的。购买新物品带来的喜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一张新的贴纸、一个新的挂件,与其买来珍藏在柜子里直到遗忘,不如在最喜欢它们的当下,好好使用。
❎ 误解 3:认为「越等待,越美好」
而将体验不断推迟
事实上,多多收集眼前触手可及的「小确幸」,比起攒着钱或是时间以待获得巨大的享受,长久看来更让人感到幸福[1]。
一直以来,我们都被教育要「先苦后甜」,但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抓住此刻的快乐。
而研究显示,那些相信活在当下、倾向及时行乐的人,参与了更多有趣的活动,并在能力、意义、目的、人际关系等方面体验了更多的幸福感[2]。
更不用说,人的状态会变化,体力、热情、关系都不是静止的,「等以后」 等到的,可能是力不从心或物是人非。
总想着将来有多好,反而会让我们丧失「现在」。
对「延迟满足」的推崇
让人不敢在当下尽情体验
延迟满足并不等于未来成功
也许,你早就听说过大名鼎鼎的「棉花糖实验」。
让一个孩子独自呆在放着一颗棉花糖的房间里,并告诉 ta:如果你能忍住不吃这颗棉花糖,实验结束后,你就能得到两颗。
1972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 通过这一实验与十年后的跟踪调查,最终得出结论:能够为了获得两颗棉花糖而忍耐、而不立刻吃掉面前的一颗棉花糖的孩子,未来的学业表现确比其他人更优秀[3]。
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才更有出息。长久以来,这一结论流传甚广,在家庭教育之中更是被奉为圭臬。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2018 年,心理学家们重复了棉花糖实验,结果却发现,相较 1972 年的实验,孩子们在棉花糖面前忍耐的时间与未来学业发展情况的相关程度只有原研究的一半,而其中三分之二又是由家庭环境、自身能力等其它因素引起[4]。
吃不吃那颗糖,和成功的关系真没那么大。
甚至,另一项实验的结果则表明:强迫自己坚持困难任务后,人在后续任务中表现更差。实验中,那些强迫自己吃小萝卜而放弃巧克力的人,在面对无解的谜题时,反而更快地选择放弃[5]。
很多时候,「没苦硬吃」还真的不如「哄好自己」。
以为「等到……就好了」
却可能遭遇「到达谬误」
很多时候,人们比自己想象中更不擅长判断什么能让自己快乐。
有时候,当我们努力实现人生目标之后却发现非但不快乐,反而充满了失落或压力。
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可能是遇到了「到达谬误」,即误认为实现某个远大的目标将带来幸福,比如完成找一份好工作、升职加薪、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自己就会变得更加幸福。然而研究表明,这类事情不会给我们带来持久的快乐,幸福是有「半衰期」的。一项研究调查了贫民窟居民在获得改善住房后的幸福感变化,在获得新住房后的 16 个月内,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显著提升,但在接下来的 8 个月内,这种提升有 60% 消失[6]。
除了以上因素,还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在提醒我们「及时行乐」的重要性——我们并没有太多控制权来决定这些远大目标什么时候能实现。
在这个「扎心」的真相面前,如果还没有一点「及时行乐」的精神,就要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很多快乐的机会。
更容易做到及时行乐的人
常常有这些特质
追求快乐这件事本身是困难的,尤其是对那些相「及时行乐」是不好的人。
很难快乐的人
往往都有这些特征
责任感、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太强
Ta 们可能会习惯于优先满足工作的要求、身边他人对自己的期待,而将自己的需求、快乐放在次要位置。长此以往,自己的「快乐」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也会越来越看不清什么才是自己想体验的快乐。
习惯了认为自己「不快乐」
很多人的自我认知是一个不太快乐的人。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虽然消极,但会让人感到熟悉舒适和安全;而追求及时行乐可能会扰乱 ta 们的自我认知,让 ta 们感到不舒服和焦虑
[7
]。
在传统文化之中,痛苦似乎总与高尚纯粹相关,而享乐则是贪婪骄奢的密友。当我们习惯了对忍耐痛苦的赞美,自然难以意识到,擅长让自己快乐,也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能让自己快乐,不仅包含了自我需求与现实规律的深刻洞见,更是个体稳定内核的体现。在生活中,一个擅长快乐的人非但能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好,更能将这一份愉悦带给身边的人。
具有以下特质的人
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做到及时行乐
具备特质正念(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具备特质正念的人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可以向内汲取自己需要的精神力量与支持。正因为如此,ta 们更容易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与乐趣[8],活在此时此刻。
体验自我更强的人
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自我,分别是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和记忆自我(remembering self),这两个自我的强弱决定了我们如何衡量自己的幸福感。
体验自我是亲身经历着我们人生的那个自己,是每时每刻的直接体验——既不沉溺过去,也不忧虑未来,只属于现在。因此,体验自我更强的人,有能力享受当下的小幸福,这种幸福或许转瞬即逝,但却直接而真实。
开放性高、豁达
大五人格特质中开放性(openness)更高的人也更容易享受当下的生活。Ta 们对新颖的经历表现出开放态度、喜欢尝试新事物,过着不那么传统的生活,没有强烈的需要去满足社会期望。另外,开放性得分较高的人往往更喜欢审美体验,具有更高的审美敏感性,更喜欢艺术、音乐和美丽的风景等体验[10]。
这些特点,令开放性高的人更关注当下的感官体验,更容易做到及时行乐。
试试通过这些小事
狠狠「捕获」当下的快乐吧!
电影《死亡诗社》中,「Carpe diem」这一格言令人印象尤其深刻。它出自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公元前23年所写的《颂歌》(Odes),直译成英文就是「pluck the day」(摘下这一天)。
快乐的瞬间就像植物的花果,会生长、成熟,却也会枯萎、凋落。可是对于自己人生中的果实,我们好像一直在学习如何耕种栽培,却好像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收获,如何享受。
生命中固然存在着需要等待酿成的、未来的美好,但那不是全部,也有一些快乐是此刻限定,不去享受也就就等于浪费。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大胆「挥霍」。就从此刻起,摘下那颗果实。
别再把生活过成等待的漫长苦旅,此刻就出发,去拥抱每一份心动,去畅享每一刻欢愉。
那么,要如何抓住眼前的快乐呢?
Tips:普通人如何「及时行乐」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多调动感官,练习有意识地品味(savoring)和享受积极经历和快乐时刻。畅销书作家 Gretchen Rubin 提出,我们的五种感官可以帮我们更深入地享受当下、激发幸福。比如,需要一些能量和鼓舞,就闻一闻让自己感觉愉快的气味;感觉压力很大时,就摸摸毛绒玩具、捏一捏解压玩具。
社交活动中,多靠近你身边那个践行「及时行乐」、YOLO(You Only Live Once)的朋友。每次和 ta 一起玩,你都会体验到生活真美好。也记得多对别人说谢谢,培养感恩与增加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有关。
工作学习中,当我们想要实现一个远期目标时,最好给自己设置一些小的里程碑,收集生活中的一个个「小胜利」,这可以让我们觉得每天都在取得成就,更有可能感到满足。试着列出一份让你感到快乐的小事清单,经常花时间践行这些小事。
就像那些没有用掉的贴纸、没有去看的电影……我们以珍惜之名,精打细算舍不得使用的快乐,最终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不见。
曾经以为「没苦硬吃」只会发生在老一辈身上,而今才意识到自己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过度珍惜,反而造成了浪费。
「Carpe diem」,及时行乐,才不负这仅有一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