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怀念的不是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而是鸟鸣时那种宁静。

1、

宗萨仁波切:「有两个方法能让我们变得自信和不脆弱,就是拥有和自在。」拥有比较简单理解,自在相对复杂:「自在就是很简单的作为一个人,很自在地作为一个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等。当然这是非常抽象的,这个很困难,因为自在地成为一个父亲常常被你要买一个礼物所绑架——自在的观念往往被拥有的观念绑架」。

2、

获得快乐有四个方面的方法。

身安乐法:不攀附权贵、远离邪人邪法,远离凶险嬉戏;远离凶险、好斗、自私之人;远离讥嫌之事、远畜养。

口安乐法:智慧地交流能让我们远离烦恼,获得安乐。一是不要非议他人、是非长短,蕅益大师:「喜谈人过,如扬粪秽,自薰薰他,自他俱损。」二是远离轻慢的对立心,也就是看不起别人,认为自己了不起,从而说话狂妄、傲慢,甚至骂人。

意安乐法:一是心中不要恼害众生,要慈悲包容;二是要放下对立,不要总是拿别人与自己对比,做好自己该做的事。遇到那些有能力的人,不要去谄媚、迎合,或是嫉妒、毁谤,而是向他虚心学习。如果起了对比、竞争心,就会有是非得失的分别,这样内心不平衡,就会生出许多矛盾和烦恼。不去对比、竞争,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回报也绝不会少。

誓安乐法: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3、

我最怀念的不是那些终将消逝的东西,而是鸟鸣时那种宁静。

4、

第七识常与烦恼作伴,没有“善朋友”,不能修行;因此只能靠第六识,因为意识有十一个善心所,能产生觉照力。善心所,其本质为清净、利他的心理状态,具有净化心性、导向解脱的作用,分别是:信(净信正道,如三宝等)、惭(自我约束的羞耻心,发觉净修未能得力)、愧(对社会规范的敬畏心,发觉染法未能摆脱)无贪(六尘顺境,无所贪染)无瞋(六尘违法境,无所怨恨)无痴(明辨是非,不迷惑不糊涂)、精进(修善断恶的勇猛心)、轻安(身心调柔,能持净法)、不放逸(防恶增善,不敢松弛)、行舍(一切染行,无不舍离,平等无偏)、不害(慈悲护生,不去伤害)。

善心所,须通过第六意识的主动抉择才能生起,其作用强度与意识对境时的觉照深度直接相关,它‌是认知的枢纽,具有自由选择心所的能力:

在善缘现前时(如听闻经教),第六识可主动调用信、精进、不放逸等善心所,形成正向认知循环;

在染污环境中(如遭遇挑衅),则需通过无瞋、不害、行舍等心所抑制烦恼生起。‌

通过「根尘相触」时的正念观察,启动觉知,在意识初动时截断惯性反应,例如:听到批评时,先启动「无瞋」而非「忿恨」心所;面对诱惑时,以「无贪」替代「我贪」的抓取冲动。

过去,我们放纵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念头,不分昼夜地造作恶业;如今却要像制止、驾驭失控的马车般,昼夜不息地鞭策自己--斩断所有恶行,用善行编织补丁,修复生命程序,遇到善行就像饥渴的树根逢着春雨,没有不全力汲取的。

发布于:湖北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