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机密报》4月27日文章,原题:对子女的爱是因为内疚吗? 长时间以来,我思考事情的原则都是“智慧并非真理”——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了解一件事。大家嘴上经常议论说“孩子会给家庭带来欢乐”“金钱买不到幸福”“人生苦短”,但只有你真正有了孩子,积累了一定财富且到了一定年龄,才会真正理解这三句话的含义。然后你会觉得,之前自己的思考似乎都“不在点上”,都在瞎理解。基于这样的逻辑背景,我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对“父母关爱孩子”产生了全新角度的思考——父母的爱是不是一种变相的歉疚。
在有自己的孩子之前,看到其他父母带着子女看电影、外出旅行,我对父爱和母爱的理解非常浅显,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好就是人类原始情感的一种简单体现,父母之于子女的爱是无限的、圆满的、永恒的。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我发现父爱和母爱是很复杂的,我有时会因为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而产生愤怒情绪,其实这有些过激,甚至惹人同情。这种爱充满了坚持与痛苦,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混合着爱与悔恨的情感。因此,我开始将父母对孩子输出的感情视为一种歉疚感。父母希望孩子可以永远幸福,仿佛我们亏欠他们的。孩子与爷爷奶奶一起出去,在公园里玩耍时摔倒,我感觉自己好像也有责任。我们像欠孩子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他们。是我们将他们带到这个世界,决定赋予他们生命,看着他们一点点长大,教他们识字学习。我们已经了解这个世界太多事情和道理,知道拥有一样东西总是需要付出代价,而他们还像一张白纸,需要大人去耐心勾画。我们总是想无限期地保护他们,希望他们能永远无忧无虑地生活,不想告诉他们,送给他们的礼物是用钱买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总要有人去辛苦工作。
孩子们有时也可能会思考,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你父母生下你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但几乎没有人知道答案,或许他们在想要延续生命,或是传承自己的记忆。我们寄予孩子太多重托,以至于爱他们的时候,无法不带着歉疚。(作者阿尔贝托·奥尔莫斯,王月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