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歌声度长夜

本文转自:江西日报

  •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李 娟 著

    新星出版社

有人说,《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这本书写的是李娟的悲伤。

初识李娟是在《阿勒泰的角落》,深觉作者是一位开朗善良、乐观幽默,充满生活智慧的人。正因如此,捧起《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才会产生一股讶异——那个一向阳光乐天的人,此刻忽然展露出不为人知的一面,将她的悲伤与脆弱悉数倾吐。

翻开上半辑《时间碎片》,李娟用看似明媚、幽默的笔调去回忆曾经苦痛的生活,如同一个孩子,用纯真的语言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给你,让你在为她的幽默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感到悲伤和沉默。而来到下半辑《时间森林》时,又蓦然走入夜晚的森林,四周一片黑暗幽深,唯能听见女子高歌的声音,翻过李娟的坚强,终于抵达她内心最深的悲伤、恐惧和迷惘。那是一段段介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絮语,一对剖析自己幽微的内心时颤抖的双手,一双凝视着自己与他人的痛苦而流泪的眼睛。

于是,我们看到李娟最真实的内心世界:一半是坚强,一半是悲伤。第一次产生这样的感受,来源于《卖猪肉的女儿》中,李娟去为外婆买猪蹄,得知猪肉店老板娘的父亲在当天清晨去世了。老板娘一边熟练地为顾客剁猪蹄、包好,一边流泪诉说。她的至亲在几个小时前去世了,但猪肉还要继续卖下去,日子还是要继续过下去。世界被分成两半:来自生活的悲伤,以及面对生活的坚强。这份感受伴随着我阅读全书。生活不能因为悲伤而停止,它需要一个出口,猪店老板娘向顾客倾诉,而李娟选择了文字。李娟在描写自己的悲伤时,常常虚实结合,甚至有时几近幻想,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叩问自己的内心;她的敏感与细腻为文字插上了翅膀,使得她能从广袤草原大地上的生活出发,直达内心体察每一缕悲欢的脉搏。

李娟也记录着周围形形色色的人,那份悲伤也在叩问、反思与剖析中成了悲悯。她写一些萍水相逢的人,倒着放扫帚的老板娘、没能迁去哈国的阔阔来一家、晚餐吃羊油煮白水面条的郭大爷父子。这些人并不富裕,但总是善良真诚,坚强乐观,在平凡甚至是艰难的日子里展现着生命的韧性。在李娟的笔下,日子仿佛都放缓下来,人们就在这不紧不慢的节奏里,安静地释放出最真实的人性力量。她更加不吝笔墨地描写家人,妈妈、外婆、老外婆,在乐观的李娟眼里,她们可爱、引人失笑;而在悲悯的李娟眼里,她们坚强、令人疼惜。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情感——歉疚。她歉疚自己童年时的顽劣和冷漠,歉疚自己令晚年的外婆离开故乡,歉疚自己没能体谅妈妈的痛苦和不安。这种歉疚,是李娟对至亲柔软的一份深爱,令她感到再多的深爱也无法偿还。于是,生命的坚韧、人性的光芒、陪伴的厚度、爱意的温度,滋润了曾经稍显贫瘠的生活。

初读书名,我以为在走夜路时放声歌唱是李娟的豁达;读罢本书,方知是独自在黑夜中高歌的寂寞。她说这本书:“仿佛撒下的种子长成了森林。又仿佛之前走了多年夜路,走到此时,一切照旧,却已星光大作。”她的歌声,一面是悲伤,一面是坚强,成长的隐痛也好,命运的苦难也好,对至亲的歉疚也好,仿佛只有记录下来、歌唱出来,才能支撑自己在黑夜里踽踽独行。这些“曲子”或许没有精巧的文饰、娴熟的章法,但却是无比真情的歌唱,笔随心而动,情随笔而至。

至此,不必再去解释创作的意义——在某一时刻、某一些人的思绪忽然与之重叠、激荡,于是生命与生命在文字中链接,歌声与歌声在星光下回唱。

戴珂妍

发布于:北京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