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首尔街头,外卖骑手疾驰而过,保温箱里金黄的炸鸡正奔赴千家万户。这份曾属于"小确幸"的国民美食,如今却让韩国人犹豫再三——单份外卖炸鸡价格飙升至3万韩元(约150元人民币),较年初暴涨近80%。社交媒体上,"炸鸡通胀"话题阅读量突破千万,消费者晒出的账单里,配送费已占餐费三成。当承载集体记忆的平民美食贴上奢侈品标签,韩国经济的深层裂缝正透过酥脆面衣渗出油光。
一、国民套餐的奢侈品转身
"现在点炸鸡要挑发薪日。"首尔上班族朴志勋的调侃道出当下困境。在韩国,炸鸡啤酒组合"치맥"已被收入国家标准辞典,其地位堪比中国的火锅。资料显示,韩国人均年消费炸鸡达15只,超过泡菜成为餐桌高频词。这种渗透日常的饮食文化,正遭遇十年来最猛烈的涨价潮。
头部品牌BHC、校村炸鸡单份提价2000-4000韩元(10-20元人民币),更让消费者震惊的是老式平价炸鸡예날통달的异动。该品牌在首尔的售价从9900韩元(55元)跳涨至17800韩元(99元),涨幅近80%,配送费则从2500韩元(12元)飙升至4500韩元(23元)。"这相当于兰州牛肉面从15元涨到80元。"常驻韩国的中国留学生王莉对比道。
二、三座大山压垮炸鸡店
面对消费者质疑,加盟商比顾客更委屈。校村炸鸡加盟店主金英实向媒体倒苦水:"外卖平台手续费和配送费吃掉近半利润,总部还要求缩减鸡肉分量。"目前韩国两大外卖平台배달의민족(韩版美团)和Coupang的抽成比例达12%-15%,每单另收3500韩元(18元)配送费。
"原料成本只占售价21%,平台和配送成本却占18%。"韩国餐饮业协会2023年调研数据揭示核心矛盾。更严峻的是,炸鸡店73%营收依赖外卖渠道,放弃线上等于自断经脉。多家加盟商透露,平台方强制要求商家承担部分配送费上涨成本,导致出现"配送费比半只鸡贵"的怪象。
三、涨价潮背后的经济病灶
这场"炸鸡革命"本质是韩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缩影。据韩国统计厅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GDP环比萎缩0.246%,青年失业率攀升至9.2%。内需疲软背景下,食品企业却面临多重成本压力:
汇率塌方:韩元兑美元汇率从2024年1393跌至1420,进口面粉、棕榈油成本激增
人力困局:最低时薪涨至10330韩元(54元),劳动成本占售价33%
供应链危机:巴西禽流感致韩国86%进口鸡肉中断,本土肉鸡产能降20%
企业自救尝试屡屡碰壁。校村炸鸡试点无人机配送因技术不成熟告败,每日乳业、Osulloc等食品企业相继提价17%-30%。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预警,四季度食品产业景气展望指数跌破100枯荣线,创96.1的历史新低。
四、股市狂欢与餐桌通胀的撕裂
耐人寻味的是,与炸鸡通胀同步上演的是资本市场的狂欢。2025年韩国KOSPI指数暴涨62%,半导体板块受AI算力需求拉动市值占比达42%。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割裂日益凸显——全民炒股炒币的热潮中,普通民众正为餐桌支付更高溢价。
"炸鸡涨价是韩国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消费行为学教授李顺姫指出,当房价、就业持续恶化,民众通过"小确幸"饮食获取情绪补偿的需求反而增强。这种心理依赖让商家敢于涨价,也导致需求弹性降低。乐天玛特曾尝试推出5000韩元(26元)平价炸鸡,三天抢购10万只的盛况印证了民众对价格敏感度。
生存游戏没有赢家
炸鸡通胀的链条上,每个环节都在负重前行。消费者为3万韩元的外卖咋舌时,炸鸡店加盟商净利润率已压缩至7%;外卖骑手冒着交通事故风险奔波,每单收入仅够买杯咖啡;平台方则因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敢降低抽成。这场困局的终极解法或许在国会——讨论两年的《外卖产业发展法》草案仍悬而未决。
随着11月取暖季来临,油价上涨可能触发新一轮配送费调价。韩国央行预测,食品类CPI将持续走高,3.5万韩元(180元)的炸鸡或将在元旦前出现。当国民美食变成奢侈品,韩国人或许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经济转型的阵痛期,连最朴素的快乐都需要精打细算。